更新时间:2022-02-05 10:10:59 所属栏目:心理 作者:林姿儒
很多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感到头痛不已,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就会想到去寻求心理谘询师的帮助;然而,家长万万没想到的是,当孩子知道要去看心理谘询师时,情绪竟会变得异常激烈。显然,心理谘询师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貌似怪物!
毛毛原本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上幼儿园时老师还经常夸奖他。可自从上了小学,毛毛就出现了厌学情绪,不学习,不做作业,即使做也是马马虎虎应付,学习成绩一降再降,还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甚至冲突。对此,毛毛妈妈很着急,无奈之下,就给毛毛预约了心理谘询方面的专家,希望可以帮助毛毛解决厌学情绪等问题;可谁知都到门口了,毛毛哭闹着死活不进去,还冲着妈妈大喊:「我才不要去看心理医生呢,我又没病。要是被同学知道了他们会笑话我的,要去你自己去……」
然而,在我们身边不乏像毛毛妈妈这样的家长——有问题就找心理谘询,也像毛毛这样的孩子——反感甚至排斥心理谘询。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什么孩子排斥心理谘询?
其实,不仅仅是毛毛,很多国人对于心理谘询的态度更多也是排斥、反感,甚至是歧视的,认为那是心理有病的人,甚至是神经病才需要的,因而有着强烈的「病耻感」。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进行心理谘询是一种富有和自信的象征。这种对于心理谘询的悬殊态度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息息相关。
一方面, 在国人看来,「心理谘询」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对其权威性、科学性都保有怀疑。而这种对于心理谘询的「不信任」直接导致国人对于心理谘询的排斥。
另一方面,
心理谘询需要来访者敞开心扉诉说心中所思所想,而这种诉说又必须建立在谘询者对谘询师的信任之基础上。而这些要求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心性修养,还是道家的「返璞归真」效法自然,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人格的完善,实现境界的提升,将心理问题大而化小,小而化无;同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传统思想,决定了国人很少能做到对陌路的谘询师敞开心扉,更何况是消极、丢脸的心事呢,就更不会轻易与人言说了。这也是很多人排斥心理谘询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找心理谘询,效果却差强人意?
很多家长对于心理谘询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的,只是走投无路,无奈之下只好寄希望于心理谘询的帮助,希望可以经由心理谘询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让孩子健康成长。然而,往往是事与愿违,要么是遭到孩子的强烈排斥,要么就是实际问题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总之,效果差强人意。而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方面, 由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在中国起步较晚,心理谘询从业者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谘询实践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导致原本属于心理问题的问题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没有高水平的理论储备,拿什么指导高水平的谘询实践?没有高水平的实践,又拿什么来提供满意的谘询服务?
第二方面, 家长不懂心理谘询,盲目地认为心理谘询可以解决孩子的一切问题,所以有事就找心理谘询;殊不知「术业有专攻」——心理谘询在解决很多心理问题的同时,也有自身领域的局限性。所以,如果家长的问题刚好属于心理问题范畴,那么寻求心理谘询的帮助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反之,则效果不佳,甚至无效。
第三方面,
家长存在认识误区。很多家长盲目地将孩子的一切问题归因于心理问题;殊不知,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家长遇见的很多问题是属于教育、学习问题的,而单纯的心理问题很少。因此,能单纯地依赖于心理谘询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是很有限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厌学、粗心、走神、磨蹭、性格孤僻、人际关系不和谐等问题,可能是心理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而这需要依据具体情况而视;但很多情况下,单一的心理问题是很少的,大多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想要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精准分析,对症下药,而不能奢望单纯地依靠心理谘询就能解决孩子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