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2-05 15:35:12 所属栏目:心理 作者:林惠玲
此文献给为自我再成长而努力和经历了自我再成长的朋友们。
作为上一篇《教育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的姊妹篇,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知识重要,还是人的成长重要?」以及「那么再成长是目的还是手段?是否需要不断的再成长,还是成长到某一阶段就可以结束了?」
这个疑问源于有一次我和一群心理爱好者一起参加一个学习活动,其中一位讲述了他参加各种心理工作坊的学习成长历程,他个人在此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着自我成长,这样的历程让他学到了很多,也更深层次的了解了自我。依他的观点,他还将会不断的参加类似的学习,不断的自我成长。他的这个经历激发了我的兴趣,我问他:自我成长是目的还是手段,是否需要不断的自我成长,还是成长到某一阶段接可以结束了?
再成长应该是每一个心理谘询师的必经之路,这是毋庸置疑的。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内省,可以不断的加深对自身的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之上,也促进谘询师个人的成长,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成长经历,谘询师个人才能够得以成熟,人格得以完善,也才能逐渐形成适合其个人的谘询风格。
对于我们每个普通的个体来讲,我认为也是需要一定的自我再成长的,尤其对于处在我们这样一个教育体制下的个体来讲,自我成长尤为迫切。
成长的最好时机是学生时代,最好的模式是自我的体察、觉悟。而教育的最终目标除了提供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体实现这样的自我成长,但因为我们对错教育、听话教育、功利教育的根基是如此之厚,造成了对个体的伤害也是如此巨大,现实生活中很多成年人都是迫切的需要自我再成长的。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人不愿意付出努力进行自我的再成长。武志红说过,咱们国人是最不愿意为智慧付费的,除非是「看得见」的实物,才愿意掏腰包,他们对于孩子也是如此。比如,某个孩子厌学,此时家长最应该做的是了解孩子厌学背后的原因,帮助其梳理其精神状态(家长也是了解到有心理谘询的),但家长最后做的确是给孩子报了课外辅导班,强化孩子的学习,并且「牺牲」自己来陪孩子学习,每天都陪到很晚。这样南辕北辙的事情我们经常都可以见到。
在我自己的再成长方面,我一直认为南京广电的马青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她的《马青时间》这个节目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新闻、分析观点给了当时的我很大的触动与启示;后来兴起的新浪微博以其自媒体的特征,提供了巨大的信息量,各种不同角度观点的呈现给我训练自己思维提供了绝好的素材;而在2011年经历好几个月的精神颓废期(现在回过去想,当时应该是轻微的抑郁)是内在自我重新整合的过程。在此之后,心智模式基本成形,其一直处于微调及不断丰满充实的状态之下。此后,对于教育及儿童教育的认识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对于心理谘询,也从未知到越来越清晰的形成自己的体系;至于做业委会主任的工作,给我提供了演练自己这套体系的机会,让我觉得可以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里较好的形成一套处理模式。
那么,是否需要不断的进行自我成长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来理解的。此前提过,我们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每一个主体形成一个运转良好的心智模式,通过这个心智模式,我们可以较好的接受经验事实、构造知识、构造对象,这就类似于盖房子,在主体框架没有搭好之前,或者原有框架有比较严重的缺陷而没有得到较为彻底的修正之前,自我成长都是必须的,也是应该花大力气去养成的。在此之后,只是需要不断的加以检验,不断的进行修正以及丰富完善原有体系,除非发现有系统性缺陷,否则没有必要轻易的打破原有结构。
欢迎留言: